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- 第1208章

第1208章

    ??如果不想办法,用不了十年,儒生就会在郡县失去话语权。二十年、三十年后,儒生在朝堂上的声音就会弱不可闻。

    ??必须有所行动,是无数人的共识。

    ??但如何行动,却造成了巨大的分歧。

    ??孔融露布上书,建议修订《孝桓帝纪》。

    ??他的理由是编撰《孝桓帝纪》时,孝灵皇帝即位不久,尚未成年,朝政被曹节等人把持。本朝朝政败坏,就是从孝桓帝重用宦官开始,曹节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,对修史多有干扰,造成记载不实。

    ??天子罢宦官之制乃英明之举,值得赞赏。如今没有了宦官掣肘,有必要对《孝桓帝纪》进行修订,去伪存真,修成一部信史。

    ??第九百八十六章 新朋旧友

    ??孔融的建议不可谓不高明。

    ??首先,他将根本责任推给了孝桓皇帝,避开了先帝孝灵皇帝,以免引起天子的反感。

    ??其次,他剑锋直指的对象是宦官。在宦官制度被取消的情况下,宦官势力已经一败涂地,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。就算有人对此有疑义,也不会主动跳出来,为宦官鸣不平。

    ??这几乎是没有对手的战斗,胜利唾手可得。

    ??在《孝灵帝纪》正在编撰之时,孔融的这个建议有归咎孝桓,为孝灵分谤的意思,得到天子支持的可能性很大。

    ??但明眼人都知道,孔融这个建议看似附和天子,实际上却藏着谏止天子的用意。

    ??孝桓皇帝有两个最为人诟病的乱政:一是重用宦官,乱了纲纪;一是重用段颎,对东羌用兵。

    ??段颎的胜利为孝桓皇帝赢得了美谥,却将原本就入不敷出的财政推向崩溃,导致孝灵皇帝继位之初,就面临着连官员俸禄都无法及时发布的困境。

    ??天子取消了宦官制度固然是善政,但他在天下未定之际就打算对海外用兵,比孝桓皇帝更为恶劣,也更为危险。要想避免重蹈覆辙,就应该停止海外用兵,休养生息。

    ??所以孔融这个上书一公布,就赢得了无数人的称赞。

    ??孔融也很得意,特地来到司徒府,找祢衡喝酒,想听听祢衡的意见。

    ??祢衡对孔融的到来早有准备,让一个年轻小吏将孔融带到一旁的小院,等他处理完手头的公务,再与孔融见面。

    ??见祢衡摆谱,孔融有点不爽,推开迎接他的小吏,径直来到正堂。

    ??司徒府的正堂被祢衡改造成了一个大型公廨,连走廊上都坐满了人。有的是等着汇报工作的,有是则是处理相关事务的。祢衡坐在正堂上,面前是一张大案,案上摆着笔墨纸砚,还有一摞摞的公文。

    ??孔融进来的时候,祢衡正一边批复公文,一边听案前的两个人汇报事务。

    ??听到脚步声,祢衡抬头看了一眼,见是孔融,皱了皱眉,却没说话。

    ??孔融开始没当回事,听了片刻,才意识到这两个人汇报的不是一件事。

    ??一个说的蚕桑,一个说的是为北军准备钱粮的事。

    ??两人声音都不大,说话的同时,还翻看着手中的帐本,报出一串串数字。

    ??正当孔融惊讶的时候,祢衡抬起头,将手里的公文递给一旁小吏的同时,对左侧正说蚕桑事的人说道:“你把账目核对清楚了再来汇报,不要浪费我的时间。”

    ??那人一愣。“长史,这账目已经核对过三遍了,没有讹误。”

    ??一侧汇报北军钱粮的小吏视若未闻,继续汇报。

    ??祢衡一连说了几个数字,然后冷笑一声:“这是南阳前年的桑田数目,比你刚才报的这几个还大,你说去年增长了三成,这些桑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?就算你们今天增加了原本划归章陵的几个县,数字也对不上。如果不是算错了账,就是虚增数字了。”

    ??那人脸色微变,不敢多嘴,捧起账本,拜了两拜,下去了。

    ??汇报北军钱粮的小吏正好也说完了,等着祢衡回复。

    ??祢衡一边招手让另一个人上前,一边拿起一份公文,笔不加点的指示着,口中说道:“太尉府之前报给司徒府的计划是今天秋收之后进兵,除了征发当地民伕运粮之外,还要趁着夏季空闲,巡视河道,减少运粮的消耗。第一批支付的钱粮是给清理河道的,不包括秋后进兵的开销。那些钱粮,司徒府已经有安排,到时候自然会拨过去,一石也不会少。”

    ??“喏。”小吏应了一声,将一份文书送到祢衡面前,祢衡扫了一眼,在上面批了几个字,然后让人用印。

    ??孔融站在一旁,看得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??他知道祢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,但他还是第一次看到祢衡一心多用,同时处理几个事务。

    ??“祢长史一直这么辛苦吗?”孔融问一旁的年轻小吏。

    ??年轻小吏点点头,看向祢衡的眼中充满崇拜之情。“祢长史真是奇才,不仅过目不忘,而且心细如发。不管多小的错误,都很难瞒过他的眼睛。司徒委任他为长史,付以留府之任,真是太英明了。先生不用着急,稍微等一会儿,他就有空了。”

    ??孔融上下打量了小吏两眼。“你很面生啊,刚入府的?”

    ??小吏微微一笑。“先生真是高明。”

    ??孔融撇了撇嘴。他一听就小吏说话,就知道他是新来的,甚至不知道他和祢衡之间的关系,还以为他是来拜访祢衡的。

    ??“哪里人氏?”

    ??“襄阳人,鄙姓杨,名仪,草字威公,今年十四岁。半个月前刚入司徒府,为奔走之吏。”